縱觀歷史,報紙、收音機和電視的誕生都曾為新聞傳播帶來革新,但這些都是從上到下的單向傳播,民眾只是被動接受,而社交網絡令這一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它的全面應用標志著“個人媒體”時代的開啟。 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范有序運行,是對新時期網絡信息傳播及管理的新要求。本文嘗試從“個人媒體”視角對近年來飛速發展的美國社交網絡進行分析,希望從中得到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個人:信息發布者、傳播者和接收者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今年公布的有關調查發現,谷歌旗下的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已成為重要新聞平臺。YouTube作為眾多社交網站中的一員,為信息傳播搭建了更加快捷的通道,個人、政府、社交網絡站點、傳統媒體都在這場史無前例的信息傳播方式革命中不斷探索、校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共同努力確保“個人媒體”實現健康有序發展。
由于社交網絡將之前互聯網世界里電腦與電腦的連接轉變成了人與人的連接,人際網絡和電腦網絡疊加形成的社交網絡必然會對信息流動帶來極大影響。通過該網絡,用戶社交圈子可以不斷擴大,無形中使信息得到更快捷、更大范圍的傳播。美國歌手Lady Gaga在Twitter上的“粉絲”超過3180萬。在傳統媒體中,1000萬是什么概念呢?與世界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讀賣新聞》的早報相當。《讀賣新聞》有一個龐大的制作團隊,而Lady Gaga靠的是一個人!
在社交網絡里,無論是大明星還是每一個草根市民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媒體”,在這個空間內自由發揮,對外制造、傳播信息,同時也通過個人的網絡社交關系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消息。如今不少美國人已經開始將自己的Facebook網址或Twitter賬號與電話和郵箱一起打印在名片上。美國年輕人之間更是網絡社交成風,信息以海量化和碎片化的方式迅速呈現,深深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準則。
政府:執行規則的運動員、幕后監督的裁判員
由于有的用戶存在追名、搞怪心理,致使社交網絡上的很多信息被夸大、被歪曲,有時甚至產生誤導,造成負面影響。另外,近年來社交網絡也成為部分美國網民發泄不滿的工具。在“占領華爾街”運動中,不少抗議者就是通過社交網絡相互聯系,約定集會的時間、地點。
美國政府早已意識到社交網絡的威力并開始采取措施,對其加強疏導和管控。一是主動利用社交網絡與民眾交流。美國總統奧巴馬入主白宮后,立即開通Twitter賬號并迅速成為 “明星用戶”。在他的帶動下,美國許多政治人物紛紛利用社交網絡與選民進行溝通。盡管未必是他們親自操作,但是至少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或者說增加了傾聽底層聲音的渠道;二是執法機構將社交網絡作為辦案的“輔助工具”。據美國媒體報道,自2011年以來,聯邦調查局、緝毒局、移民及海關執法局等機構已至少從聯邦法庭獲得11次搜查令,在Facebook調取嫌疑人的信息和照片;三是加強對社交網絡上危害社會安全行為的管控。在2011年倫敦騷亂行為發生后,紐約市警察局成立了社交網絡警察部門,在主要社交網絡站點上搜索試圖組織騷亂的“麻煩制造者”,一經發現便立即采取干預措施;四是強化立法,依法對互聯網進行管控。標榜言論自由的美國政府以130多項互聯網管理法規居世界之首。今年2月提交國會的《信息安全與互聯網自由法》,擬授權總統必要時可宣布“信息空間緊急狀態”,由政府接管或禁止對部分站點的訪問。
社交網絡站點:追求個性與回歸主流的平衡者
Facebook僅用8年時間就成為訪問量第一、估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互聯網公司。目前,社交網絡普遍開放自身平臺,供其他互聯網設計廠商推出應用,帶來聚合共贏的新理念,進而帶動了軟件開發、硬件制造等多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由于絕大多數社交網絡均要求用戶采取實名注冊,而且不少用戶還上傳了大量個人信息,社交網絡自誕生以來就因為對用戶資料的保護不力而備受指責。為此,各大社交網絡一方面不斷提高技術防范能力,另一方面也時刻提醒用戶加強隱私保密意識。
各大站點都在不斷改進,想方設法為用戶帶來一個更加真實的社交世界,幫助用戶在個性化社交中回歸主流價值,引導大家健康地使用社交網絡。例如,Twitter聯合小賈斯汀、黛米·摩爾等180多位娛樂明星舉辦募捐活動,將明星賬號作為“粉絲”進行拍賣,為海地震后重建募集善款;以虛實結合著稱的社交網絡Meetup正嘗試把服務社區和豐富網民線下生活相結合;DeviantArt(供藝術家在線分享作品)、CafeMom(供母親在線分享育兒經驗)、Club Penguin(供孩子們在寓教于樂中學習)、MyYearbook(主打同學錄功能)、Hi5(在線游戲)等專業社交網絡也逐漸興起,著眼于為普通民眾或特定人群的生活及工作提供便利。
傳統媒體:新媒體時代媒體秩序的掌控者
社交網絡里一些重磅消息可以吸引很多關注,然而這些消息最終產生的社會影響力大小往往由傳統媒體的關注度決定。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看電視新聞者仍超過從YouTube觀看視頻者,而且在該網站觀看次數最多的新聞視頻中,來自新聞機構的超過半數。這說明即便到了新媒體時代,在眾生喧嘩的現實語境中,傳統媒體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力量。
現在,社交網絡已成為美國傳統傳媒找尋新聞題材的好地方,不少成熟的主流媒體已經開始懂得運用社交網絡里的“個人媒體”來助a力自身發展,但同時傳統媒體也迅速意識到這一巨大公共輿論平臺存在的不確定、不全面、甚至不真實的現實問題。早在2009年,美國許多主流媒體就已經對員工使用社交網絡的行為作出規范。《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規定,員工不能在社交網絡上和重要新聞爆料者交朋友;《紐約時報》要求,員工在對待社交網絡上的消息時應該具備“常識頭腦”;美聯社要求,所有員工發布在社交網絡個人主頁上的文字內容不得含有政治傾向性,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或是在引起爭議的問題上表明自己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