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手機不僅僅是通信工具,更是人際關系、人際傳播、人際娛樂、人與社會環境的一切的總和。
就在一年多前,諾基亞還不太拿正眼打量自己的對手。全球市場占有率前四名的手機企業中,三星、LG、摩托羅拉三家的市場份額加起來,也就剛好夠得上諾基亞的分量,那個時候我們把iPhone和Android手機叫做新貴和黑馬。
然而就在一年后,媒體在描述諾基亞的時候開始使用“敗局”這個詞。諾基亞2011年7月21日發布的財報顯示:2011年二季度,諾基亞凈虧3.68億歐元,而2010年同期盈利2.27億歐元;二季度出貨量比2010年同期下降20%,智能手機的下降尤為明顯。與此同時,2011年二季度,iPhone系列出貨量超過諾基亞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而那個代工出身的HTC在2011年三季度的美國市場上以自有品牌榮登智能手機出貨量冠軍。
諾基亞CEO康培凱離任,全球副總裁、中國公司副董事長鄧元鋆離任,大中國、韓國及日本區高級副總裁梁玉媚離任,諾基亞關閉在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的在線商店,諾基亞將全面退出日本手機市場,諾基亞市值跌到只有蘋果市值的1/13,僅略高于蘋果一個季度的收入……
等一等,這是網絡界的事情嗎?這不是手機界的新聞嗎?
這個問題,恐怕正是困擾著諾基亞的問題。蘋果和安卓的勝利在于,它們把手機變成了另外一個東西,系統、App、云、網絡前所未有地融合在一起。門戶網站進駐手機,新聞網站進駐手機,社交網站進駐手機,電商團購、分類信息、娛樂休閑、影音視聽、溝通聊天……你所能想到的所有互聯網形態都有了移動終端的表現形式。
互聯網的移動化,并沒使傳統的電腦死去,卻讓傳統的手機先死去了。
2011年的互聯網,是依靠手機等移動終端連接起來的人的聚合。互聯網,或許應該叫做人聯網。
手機王道
雷軍曾有一句著名的話:“喬布斯終究會死,我們還有機會。”不知道現在的世界是否已經出現了很多機會?但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諾基亞的沒落,倒是讓大家都找到了很多機會。
小米公司自2010年4月成立起,創始人之一的雷軍的角色扮演就從軟件巨擘變成了硬件大佬。小米從米聊開始,到迷人瀏覽器、小米便簽、小米分享、小米司機等手機應用,再到操作系統界面MIUI,所有人都能看出小米“由軟到硬”、“農村包圍城市”的野心。以軟件培養用戶群和用戶習慣,到最終推出集成這些軟件的硬件,小米只用了一年時間。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機首次發布會,9月5日開放預訂,根據小米官網的統計,34小時內預訂量就超過了30萬臺。現在小米的問題,是賣得太多,出貨量可能跟不上。
手機不再是過去那個傳統的手機,生產手機也不再是手機廠商的專利,移動互聯網把更多的軟件商、網絡服務商吸引進了移動終端這塊以往的傳統硬件領域。
小米手機開放預訂的第二天,9月6日,百度宣布推出“百度·易”手機,由戴爾負責硬件制造。“百度·易”是百度近期重點推廣的移動終端發布平臺,這次推出以其命名的手機,顯然是打算把“百度·易”的軟件服務直接嵌入到移動終端。百度的多種應用,包括百度搜索、百度的云服務、百度地圖等等,現在有了專屬的硬件載體。
而在此之前的7月29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阿里云計算就已經和手機廠商天語合作,推出了“阿里云”手機。這款手機和天語原有的W700機型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個“云”按鍵,可直接調用“阿里云”應用,包括云賬號同步、淘寶比價、淘畫報、趣淘等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服務。
國內互聯網三巨頭,就只剩下騰訊沒有推出自己的手機了。其實,騰訊在6月就和中國電信聯合推出過“QQ智能手機”。騰訊很低調地稱之為,只是在電信手機上整合了騰訊的幾項手機業務,并不是QQ品牌的手機。
但在這場爭奪移動終端的戰爭中,騰訊并沒有閑著。9月6日,騰訊正式推出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平臺騰訊應用中心。騰訊應用中心力圖拆除各種網絡應用商店的“墻壁”,以和開發者、廣告主結盟的方式,把網絡應用產品全部納入騰訊應用中心的貨架。先固定住使用者,再徐圖后計,毫無疑問也是移動互聯網的常見之舉。
除此之外,騰訊的微信自年初低調上市之后,一直是小米的米聊的最大競爭對手。按照多家IT資訊網站的報道,微信的用戶超過1.8億,不過,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總經理胡延平前不久曾聲稱,微信活躍用戶數是3000萬,1.8億的數據或許是按照下載安裝量統計的,不夠準確。即使如此,這樣的用戶數量也讓這款通信軟件到了可以執旗的地位了。
從手機到手機聊天軟件,互聯網界開始了一場熱火朝天的爭奪戰。是什么讓它們如此看重這個小小的通信工具?
手機的爭奪戰,或者不如說成手機通訊錄的爭奪戰。從Facebook和Twitter的成功開始,人們就在強調人際互聯、人際傳播的重要性。而如今,人際的新戰場在手機上。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手機應用的權限都包括了讀取手機通訊錄?特別是微信、米聊這樣的手機聊天工具,它們利用網絡流量傳輸信息,卻以手機通訊錄為資源池,在你這些“實名實號”的人際資源中拓展自己的勢力范圍。它會向你的朋友推薦“要不要聊一下”,它也會根據LBS為你聯系附近的陌生人,它既是“熟人殺手”,也是“約炮利器”。
而且,在眾多新興網絡形態還沒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方式的時候,手機上的很多應用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手機支付方便快捷,而且便宜,很多人會很容易花幾塊錢去下載一個應用,無論是sim卡支付還是銀行第三方支付都不會讓你有購買的心理壓力。
現在的手機不僅僅是通信工具,更是人際關系、人際傳播、人際娛樂、人與社會環境的一切的總和。
有的生,有的死
去年我們的網絡榜寫下了這么一句話:“團購網站一夜之間勃發,但立刻就被成群復制。技術門檻低,快進快出,團購網站立刻成為了最混亂的類別。”
今年,我們看到的是,團購網站集體麻煩纏身:審查不嚴導致商家卷款逃走、抬高原價造成低價假象、大規模裁員……
根據一淘網的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9月有超過8%的團購網站在30天內沒有更新商品,至少有超過400家中小型團購網站因各種原因改版或倒閉。第三方團購導航網站領團網的數據則是,9月國內團購網站關閉數量高達419家,截至9月底,已有1027家團購網站關閉。
10月29日,拉手網申請納斯達克上市。而招股資料的財務報告顯示,拉手網自2009年9月15日成立以來,累計凈虧損逾4.7億元人民幣,其中2009財年凈虧損為70萬元,2010財年凈虧損為5350萬元,2011年上半年凈虧損為3.91億元。從這些數字我們也可以看到,團購網站快流盡最后一滴血了,上市或許是它們得到輸血的最后一步。
其實,不了解那些深奧的業內知識,我們也能大概知道網絡界的風向。你看看現在的路牌、公車廣告,去年滿街都是的團購網站廣告哪兒去了?如今滿街的都是“趕集啦”、“58同城”。
分類信息網站是2011年的新熱點,趕集網、58同城、百姓網是其中的三強。其實,分類信息網站并不新鮮,趕集網早在2005年就已經上線。中國的眾多分類信息網站歷經了五六年的苦熬終于在今年有了總體的爆發。它們瓜分的是報紙的分類信息廣告,瞄準的是城市流動人群的活躍需求,它們也同樣以手機為最便捷、最隨身的出口。
然而爆發之后,自然就是無盡的口水戰。58同城CEO姚勁波、趕集網CEO楊浩涌紛紛在自己的微博上公開譴責百姓網“假冒拉客”。
口水戰似乎是中國網站的特色。年初,當當網上市后,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在微博上公開痛罵承銷商摩根士丹利,引發一輪電商和券商之間的口水戰。之后,當當網與京東商城之間再度爆發一輪口水戰。
10月31日,蘇寧易購宣布上線圖書頻道,京東商城、當當網立刻宣布各自的優惠活動,“0元售書”、“滿100返200、滿200返400”、“滿200立減50%”……各種宣傳標語仿佛讓網絡界也變成街頭的拆遷商鋪,口水戰變成了肉搏戰。
蘇寧易購宣布三年不盈利;當當網推出“斬首行動”,“賠錢也要做”;京東商城“圖書瘋搶三小時”,搞得服務器崩潰。三家電商戰得如火如荼,價格優惠、活動促銷爭相出爐。有意思的是,他們卻不約而同地抵制比價搜索引擎一淘網。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當當網紛紛屏蔽一淘網的搜索蜘蛛抓取評論,蘇寧易購甚至在它們的robots.txt文件中寫下這么一段話:“最煩*淘了,打著"倡導新商業文明、誠信"的口號,干著綁架消費者權利的商業行為!當消費者都是傻子啊!靠賣假貨發家的,果然夠無恥,沒辦法跟他講商業倫理和契約精神!人民公敵,堅決抵制!”
想當年,淘寶也憤然屏蔽百度的蜘蛛抓取,如今和淘寶同門的一淘卻又被幾家大電商屏蔽。賣貨的和帶路的,始終不是一路人嗎?
一淘網前方惹事,阿里巴巴后院又著火。淘寶商城修改收費規則,提高年費和保證金,引發了眾多中小賣家的反彈。這場網絡上的風波最終鬧到了現實中,在淘寶總部門前眾多賣家聚集表達抗議。不僅如此,他們還以提取支付寶余額的方式抵制淘寶新政,這一度引起是否會導致金融秩序混亂的擔憂。
淘寶商城風波最終以淘寶的讓步暫告一段落,但此事件中暴露的問題卻讓人難以寧靜。正如之前在阿里巴巴和雅虎股權之爭中所討論的商業倫理一樣,在淘寶小賣家戰爭中,商業倫理和市場規則同樣是讓人撓頭。或許在兩場戰爭中手執同樣的道德旗幟站在兩邊的,卻是同一個人。
網絡文化與傳播
網絡最大的作用還是信息傳播和文化創造,2011年的中國網絡也是如此。
知乎,一個問答類網站,悄悄地鋪開了自己的版圖。上線10個月,注冊用戶過10萬,在這里你可以提出疑問,也能回答別人的問題,用戶基本都是相對專業的人士,回答不會像百度知道那樣天馬行空。人人都在以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貯備為別人提供幫助,另一方面,這也就成了一種以問答為形式的社交網站。
“輕博客”是2011年的新寵,點點、推他是國內輕博客的先發者。輕博客讓用戶能簡單快速地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格式內容,既像博客那樣能有表達空間,又具有微博和社交網站那樣的傳播力和互動性。點點網4月7日上線,目前用戶數已過百萬。
從2010年10月編寫代碼開始,到2011年7月第一個產品《失控》上線,這個以做電子書發布到App Store為主要工作內容的“唐茶”開始嶄露頭角。唐茶把做電子書做成了一項工作,既得力于App Store良好的付費環境,也抓住了一塊容易被人忽視的小領域。把小東西做專業,這似乎是唐茶給我們的啟示。
在信息傳播上,微博依然是2011年的重要陣地。
7月23日,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微博上掀起一片煙塵。除了博友的親身體驗、記者的現場報道、專家公知的評論之外,當事人也紛紛開設微博傳遞信息。“郭美美”、“順手拍解救被拐兒童”等事件同樣源發自微博。
借力于微博,我們能夠比以往更快地得到信息、更真實地得到體驗,同時我們也淹沒在大量的信息喧囂當中,也比以往更真切地體會到注意力的短暫和熱點的轉移。當然,我們也要感謝微博的管理者,他們讓我們對技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們學到了面對信息的時候第一時間要截圖。
除此之外,年初的百度文庫風波、年尾的央視PK百度,讓我們看到網絡版權和商業道德的爭論不休。騰訊和360依然在鬧,但網民們已經煩了。VeryCD改版、微博上各位名人罵戰一片、Google收購Moto、國付寶終于出臺、求伯君退位、喬布斯去世、鳳姐去了美國、楊瀾和蒼井空合影……2011年的網絡煙塵四起。
面對這一片煙塵,最后是一個冷笑話留給中國的網絡世界:Facebook、Twitter、Craigslist、Groupon、Tumblr、Quora、Kik、Talkbox、Dropbox、Zynga……它們對本文亦有貢獻。